相比尋找替代品,尋找替代供應者是呼聲更高的解決方案。阿根廷是僅次于美國和巴西的第三大大豆供應方,今年阿根廷大豆出口中約80%都運往中國,總量超過600萬噸。
中美貿易爭端為阿根延的豆粕出口提供了機會。今年9月,阿根廷農牧漁業部宣布,阿根廷與中國已達成有關準許阿根廷豆粕輸入中國的協議。這是中國首次向阿根廷豆粕牲畜飼料開放市場,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出口商稱這是“ 歷史性協議”。
阿根廷是世界第一大豆粕和豆油出口國,每年出口豆粕約3000萬噸,去年豆粕出口額達91.97億美元。中國每年消耗的豆粕數量達 7000萬噸左右,但一直未從阿根廷進口,因為阿根廷青睞的豆粕直接出口政策與中國所支持的進口大豆原料然后在本國加工成為豆粕的政策相沖突,中國更喜歡在國內壓榨大豆,這樣生產豆粕等產品的增值過程就可以在中國進行。
鑒于此,雖然中國已向阿根廷開放豆粕市場,但阿根廷Agree Market大豆交易商羅吉耶·基維特(RogierKievet )仍有疑慮,在他看來,即使中國可以進口阿根廷豆粕,中國一旦恢復進口美國大豆將會對剛剛形成的阿根廷輸華豆粕貿易產生影響。
除了阿根廷,俄羅斯也被認為是可行的替代進口來源。今年8月,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在俄羅斯境內所有產區種植的大豆,經檢驗檢疫合格后可以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是俄羅斯大豆的主要買家,俄分析機構APK-Inform 公司數據顯示,在 2018/2019年度,中國市場占俄羅斯大豆出口總額的93%。今年7 月,俄羅斯對華大豆出口持續加速。不同于巴西和美國,俄羅斯種植的大豆是非轉基因大豆,此類大豆多被加工成豆制品、調味品。
俄羅斯境內目前種植大豆面積為250萬公頃,在8060萬公頃的農田總面積中僅占3% 。俄羅斯雖然有很大潛力成長為有競爭力的大豆供應國,但也面臨不少挑戰。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報告中指出,大豆出口國必須具備支持性農業政策、低成本土地、大規模農場、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物流基礎設施等條件,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巴西花費30年時間來調整這些因素,才在上世紀90 年代成為主要大豆出口國。
(金威瑪資訊——內容來源網絡)